电影《平家物语:犬王》:物语,或以民族之名

原标题:《平家物语:犬王》:物语,或以民族之名

电影《平家物语:犬王》讲述室町时期两位艺人的友情故事,经由书写二人的彼此救赎折射那段被遮蔽的历史。汤浅政明在这部影片中延续了此前作品的风格,无论是写意抽象的视觉营造,还是现实与幻觉交织的心理叙事,抑或后现代式的拼贴处理,都使得这部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更为复杂与多元化。但从整体上看,我们不难发现这部电影始终充满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特质。

在日本文化中,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指涉其灵魂。无论是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或者是新海诚的《你的名字》等,都会借助人物对“名字”的不同选择,展现他们在不同阶段的认知变化。在《平家物语:犬王》中,友鱼在寻找物语的旅途中不断选择“友一”“友有”等名字,完成自身不同阶段的灵魂更替与主体选择,在经历不同故事的寻觅和吟唱之后,最终回归最原始的“友鱼”。恰如犬王念兹在兹认为的“一切皆虚妄”,历经不同阶段的自我之旅,无论灵魂如何更替与变化,友鱼寻觅的仍是最初的自己,或是最原始的初心。值得注意的是,友鱼的名字往往是由周遭环境所赋予的,如他的父亲称其为“友鱼”、拜入琵琶法师座下后更名为“友一”、突破曲风禁锢后取名为“友有”,他始终是受制于环境下的个体。不同于友鱼的是,犬王的姓名自始至终未曾改变。犬王自小被人视为“异类”,受人排挤,但他暗自学习能乐(彼时还称为“猿乐”),与森林中的亡魂共舞,自取姓名为“犬王”,哪怕犬王的外貌会随着影片的节奏不断发生变化,但他始终保持着灵魂的独特,试图以个人的力量去拮抗周遭。犬王与友鱼相逢于桥上,相互结伴,彼此救赎,传唱物语,尽管二人最终在历史洪流中殒命,但其灵魂于千百年后在桥上再度重逢,仍如初见时彼此询问对方的姓名,恰如日本的“森林信仰”:“灵魂不存在死亡的概念,只有轮回往复地变换”。

此外,汤浅政明巧妙地将民族文化的元素与个人和历史的讲述结合在一起。物语,本为由日本口头传唱发展的文学作品,即一种故事或杂谈。在影片中则具体表现为以友鱼寻找前朝的故事和杂谈,与犬王一同传唱人们曾亲历的历史故事。但终为当权者所忌惮,或亡于利刃之下,或幽禁于皇室,双双被埋没于由当权者所书写的物语之中。在这里,汤浅政明并未以宏大的视角揭示历史本身,而是借助如被视为“异类”的犬王、作为盲人的友鱼等边缘人物,以小的切口、碎片化的杂谈,去折射那段被权势所遮蔽的时光。正是因为友鱼“眼盲”,所以他在面对现实时始终依赖自身感受,如抚摸石碑上的字、感受森林中灵魂的存在等。与其说友鱼是在寻求前人的故事,不如说他是以内心去感受不同历史的言说,进而体味历史本身。而这某种程度上也契合了日本传统能剧中的“花”的要义。在能剧中“花”被视为“能之命”,强调演员对于眼前事物的感受,指向了演员内心的洞见。整部影片的风格恰好是随着二人不同的内心感受而不断变化的。无论是以能乐、武士道去展现民族文化中的“规约”,还是以森林、樱花精神展现其物哀之美,《平家物语:犬王》始终充满了可视的民族文化的元素,不一而足。但这都似乎指向了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借助电影的形式来表现本民族的文化。

中日一衣带水,彼此文化间具有互补性、融通性,借助日本电影反观国内同类作品,不失为一种借鉴与补缺的途径。简要回顾中国动画史便可知,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万氏兄弟,还是20世纪50年代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践中国动画民族化的探索。自2015年以来所兴起的“国漫风”,使得中国动画呈现出“再民族”的迹象。反观近年来的中国动画,尽管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姜子牙》《白蛇2:青蛇劫起》《中国奇谭》等作品以不同的形式与角度重新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但仍为少数。此外,若聚焦于影片所呈现的民族文化上,弊端非常多。一方面,近年来的中国动画在选材上大致呈现出“内卷化”倾向,或集中于如孙悟空、白蛇等老生常谈的神话人物,或不断沿袭前作中的描述,缺乏创新,而如《大鱼海棠》《中国奇谭》等立足于传统文化,创新故事内容的作品已为少数。另一方面,部分作品打着“国漫崛起”的幌子,以“民族文化”作为自身票房保障,或是一种噱头,而并非传承与书写文化本身,在具体的影片叙事和内容上则捉襟见肘,要么叙事混乱,不知所云,要么则呈现出价值真空,细节上有所缺失。因此,电影创作者不妨向前借鉴中国传统文艺,如向诗歌、戏曲、民间传说、水墨、木偶、皮影等文艺“取经”,创新中国动画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在日本动画史上,无论是从最初的下川凹夫、幸内纯一、北山清太郎,还是到后来的大藤信郎、手冢治虫,或是如今被我们所熟知的宫崎骏、新海诚、今敏等动画导演,尽管他们的风格不尽相同,但在作品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始终会承载着日本文化的元素。诚如汤浅政明所言,《平家物语:犬王》是在古典和现代之间进行各种各样的试错。尽管如此,他也始终与前人一样,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内容中不断书写本土文化的特质。(作者:熊传麒,系武汉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主题颜色

    • 橘色
    • 绿色
    • 蓝色
    • 粉色
    • 红色
    • 金色
  • 扫码用手机访问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联系邮箱 duonaovod#gmail.com.(把#换成@),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This site only provides web page services. This site does not store or produce any videos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legal disputes or liabilities arising from the legality and healthiness of the content.

If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nfringes on your rights, please contact the email duonaovod#gmail.com (replace # with @)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infringement. The site will handle the issue as soon as possible.

© 2025 www.duonaovod.org  E-Mail:  

观看记录